子計畫四

多年級教室(multi-grade)的師資專業增能與課程發展協作:偏鄉小校教學創新模式之建構


計畫執行者

主持人:陳聖謨副教授(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主任)

共同主持人:張淑媚副教授(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專任教師)

 
 
計畫理念
 

     偏鄉迷你學校存在歷史久遠,普及於世界各國。如何弭平城鄉教育落差,促成教育機會均等是持續性的挑戰。基於迷你學校的特性,開發課程教學運作的新模式,以求在提升品質的前下,達成教育資源投入的經濟與效率性,成為本計劃所關注的核心。

     環視全世界許多國家,基於偏鄉學校規模迷你的情勢,所編配的教師數量遠不及學生所屬的年級數量,因此,偏鄉學校採取多年級的教室(multi-grade classroom)的組織型態比比皆是。然而,傳統上學校課程與學生學習組群的都是按年段編訂,如何使多年級教室也能提供同樣甚至更勝一籌的學習品質,是多年級教室的主要挑戰。”新學校”的創辦人Vicky Colbert發展了多年級學校的課程教學運作模組,對學生的學習成就,無論是在學業成績或型表現已產生了許多正面的影響,目前已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推廣之中。這項源自於中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專門為偏鄉迷你學校的課程教學運作,所規畫設計的“新學校”方案,即是致力於在有限的人力資源條件下,創新常態的課程教學模組,而能獲致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的結果。

     我國學校的屬性規模受到先天的地理條件的限制,加上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變遷,目前偏鄉地區的學校規模越趨迷你,甚至在媒體上可見及,學校擁有巍峨新穎的建築,卻必須徵求新生一名,才不至於讓各年級學生開天窗。事實上,迷你學校的前景越來越受到嚴峻的挑戰,如何維護偏鄉地區學童的就學權益,並兼顧學校運營的效率及學生學習品質,勢必需要有新理念與新策略。

     計畫之核心理念即在於:藉由師資培訓機構與縣市政府的協力合作,嘗試導入迷你學校的課程教學運作的新模式,推展"新學校、新兒童"的方案,使師資培育機構發揮"落實教育發展的輔導與服務,指引地方教育實務新發展,培育學校情勢所需專業師資,以提升偏鄉教育品質"的功能。

     此一計畫之構想已獲得嘉義縣政府的支持,期待透過本計畫,不僅能保有孩童就近受教的權利,促進學校和社區更密切結合,更重要的是因應迷你學校的特性,藉由較少編制的師資人力,開展多年級教室的新型式,規劃合宜、富激勵性的課程與教學,以提升學生在各方面的學習表現,共創政府、家長與孩童三贏的教育績效。

 

總而言之,本計畫之理念有三,茲分述如下:

(一)跨越傳統的人事編制,關注教育資源的效益

     在歐美最早所成立的公立小學是屬於無年級(un-graded)學校,學校通常只有配置一間教室及一名教師,負責教導6歲到15歲孩童的語文與數學。儘管在19、20世紀間,在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引領下,單一年級編班漸漸成為普遍的形式。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許多國家仍有為數不少的學校仍存在著多年級型態的班級教學。而我國依據教育部所頒佈的「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教師人力編制係以班級數量為依據,每班配置1.5人以上,並未考量實際的學校學生總人數。在此制式的編制下,即使學校人數僅存十來位,教師及職員工總數亦超過十員,使得迷你學校運作成本高昂,而相對應的學生學習品質卻屢受質疑。因此,透過人力資源的妥適規劃,推展多年級教學,有利於教育資源效益的提升。

(二)更新刻板的教學格局,聚焦學生學習的品質

     傳統上,單年級的課程組織規劃被視為理所當然。課程標準、教科書通常是按年級進行編輯,並沒有專門考量到複式或混齡班級的需求。現行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各領域階段能力指標,並未特別梳理,以讓教師能應用於複式教學的學校中。現有的學校課程計畫、教材與教學指引也很難據以運用在複式教學情境中。一些研究顯示:偏鄉學校教育通常是使用消極的教學方法,使用城市偏見的教材、教材及社區參與缺乏、行事運作僵化等。因此,推展多年級教室的教學型態必須更新刻板的教學格局,採取更多元化教學方法與靈活性的課程組織,審慎編輯合適的教材,教師必須轉變其傳統的教導者角色,成為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歷程中,透過對學生學習歷程的引導、促進、給回饋與評鑑,破除傳統重教師教學而輕忽學生學習的慣性,營造孩童間能持續合作性學習的文化,增進彼此及與教師對話,以促成學習品質為依歸。

(三)活化慣性的運作樣態,型塑迷你學校的新貌

     學生總人數不及50人的迷你學校,通常位處於地理位置偏遠、產業結構傳統之地域,不僅學區景緻、學校外貌迥異於一般城鎮地區,學校課程教學運作與行事作息活動也因學生數有限,而衍生出獨特性的需求。在傳統學校運作體制下,是以效率導向,透過年級分配與班級教師分工,來規範學生的學習進程。此按年級編制、學科範圍次序與節數編配的制度,有利於滿足同時間大量學生人數的教育需求。然而迷你學校全校學生數量總和甚至不及常態學校的一班學生數。班級人數通常僅個位數,學生所處的硬體空間感受與社會空間型態,亦與傳統教室大異其趣。因此,基於偏鄉迷你學校獨特的學校情勢,學生的學習行事作息安排,不宜比照一般學校的形式。迷你學校的形式運作應考量學生在單薄有限的同儕互動環境中,增加跨年級同儕間的互動機會,以家庭式社群的共同集會活動,發展支持性的學習課程,促成生活能力、社會人際與問題解決素養。以多元編組的學年學科課程,將更能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