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探究法」與「思考心智圖法」

 

「團體探究」與「思考心智圖」教學法之介紹

 

1.基本理念

     計畫主持人認為一般教育最常見的弊病乃過於急近,急著將很多知識塞給學生、急著幫孩子培養必備的能力。因為急著「看見」孩子走在正確的學習軌道上,因此不免受限於固定課程和教師提供的正確答案,充其量是讓孩子在循序漸進的架構下學習,但實際上卻是造成教學上的僵化與缺法彈性。許多孩子在既定的框架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意義與樂趣,而造成「從學習中逃走」的現象(佐藤學,2012)。其實,重要的知識與能力的內化是急不來的;唯有紮紮實實地確保學習的品質,適當地提供學生「伸展跳躍」的機會,學生才不會從學習中逃走。但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政策的制訂(雖然政策會影響教學),而要回歸到教育的本質面上思考:即是課堂裡的教與學。教師本身的教學與學生本身的學習,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佐藤學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對「學習」的定義,十分符合主持人透過此兩種創新教學法,想要營造的課堂學習體驗。佐藤學將學習定義為「三種對話的實踐」:(1)與嶄新世界的相遇與對話的實踐(認知的實踐);(2)與他人對話的實踐(人的實踐);(3)與自我對話的實踐(自己內在的實踐)。簡言之,「學習就是藉由透過媒介的活動與嶄新世界相遇,並在與教師與同學的對話中伸展跳躍(頁85)」,可是要如何才能達到「學習」與「對話中伸展跳躍」呢?

     主持人有幸於「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以下簡稱P4C)」中的「團體探究(community of inquiry)」找到了可能的方法。「團體探究法」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認為透過團體討論與對話,共同探索問題,有助於發展兒童的分析推理思維,並藉此培養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與反省之能力,而「思考家的工具箱」是將問題探究過程中可以提升閱讀理解與分析的能力符號化。大前研一於《思考的技術》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沒有認真的思考,而是單純的把『一時的想法』稱為解決對策(頁40);要解決已經發生的問題,必須要分析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弄清其中的原因,再對症下藥消除問題(頁42)。」在「討論」的過程,如果光只有「對話」,未必有助於提升思考力,因為有些思考技能需要特別練習,例如推論能力,故在討論的過程中運用「思考家的工具箱」不斷地檢視與發現自己的問題,有助於刺激思考,進而學習探究出問題是如何發生的。

     多數人都會思考,但真正的思考需要練習,也需要適當的題材引發思考,因此本計畫欲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考與寫作能力是想藉由「團體探究法」的探究精神與其所發展出的「思考家的工具箱」之思考技能,讓閱讀由原本的「文字理解」與「文字的事實呈現」深化至「文本體會」學生。主持人將於以下內容一一簡述何謂「團體探究法」與「思考心智圖法」的實施步驟。

 

 

 

2.「團體探究(Community of Inquiry)」

     本計畫所指的「團體探究教學法」乃採用夏威夷兒童哲學(P4C Hawaii)的模式,教學的重點在於教師將課堂轉化成探究社群,讓學生圍成圓圈坐,能看到彼此,象徵尊重與平等;探究的問題由學生根據閱讀內容自行提出,之後在以全班投票的方式決定該堂課的探究問題。討論時不由老師決定誰可以發言,握有發言球的學生可以表達意見,表達完畢後可以將發言球丟給下一個想回應的學生。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可以自由交換意見並互相連結想法,可以彼此詰問或澄清語意,可以舉例或提出反例等等。討論的結果並不一定有固定的答案或一致的共識,但通常能凸顯探究問題的複雜性並學習從多元觀點思維問題。此歷程有助於提升參與者的表達思考與判斷能力,和相關的情意技能與態度,如傾聽、尊重與互助。

 

(1)課程流程


 

(2)班級經營:如何營造安全的討論氛圍?

    為了開啟對話的可能性,並且深入探究,除了課程流程,Dr. Jackson(2001)針對夏威夷兒童哲學的團體探究,發展了一套討論規則與課堂互動模式,目的是讓課堂充滿安全的討論氛圍(intellectually safe,在此前提下,大家才能充分參與、合作思考。討論規則和小技巧如下:

 

     A.發言球(Community ball)

       「團體探究」的所有成員(包含老師和學生)在第一堂課時,共同製作一顆毛線球,象徵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參與。課程討論進行時,手中握有發       言球的人才有發言權。各個成員間可自由選擇將球傳遞給有發言意願的學生,無須老師發號施令請學生回答問題或提出意見。團體探究必須圍坐成一       個圓圈(sit in a circle),這樣才能看到彼此的手勢與表情,也才能察覺成員中有誰想要發表意見或想法。

 

     B.思考家的工具箱(Good Thinker’s Toolkit)及魔法字(Magic words)

       a.思考家的工具箱(Good Thinker’s Toolkit)包含著重要的思考小技能(WRAITEC)。

 


 

 b.魔法字(Magic words)

     由於兒童哲學起源於美國,魔法字是英文句子的縮寫,在台灣可以寫上意思既可。魔法字字卡是沒拿到發言球的人的「無聲」的意見,它可以協助老師讓討論有效進行,但又可以讓學生在不打斷別人說話的情況下說出平常不太敢講的話,如IDUS(I don’t understand),也希望讓學生透過字卡的表達方式,學習相關的認知與情意技能。

魔法字囊括了幾個在討論中可能會碰到的狀況,將這些狀況濃縮成魔法字,學生能於探究的過程中將魔法字字寫在紙上,或者是事先將魔法字做成字卡,通常是一個魔法字一張卡或紙,每個學生都分配一組,或幾人分配一組。

 

 C.對話卡

     為了符合台灣的文化情境脈絡,主持人將魔法字轉變為「對話卡」,更進一步,將魔法字化為手勢,以減少討論中翻卡的時間。對話卡的內容,分別為:可以舉例嗎/我想舉例;有反例嗎/我有反例;我不懂;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推論假設有些奇怪;這是真的嗎?;我們的討論好像有些離題;我們可以討論下一題嗎?;我也這麼想,給你按讚;請保持安靜;大聲一點。

 

D.邀請與 PASS

     在團體探究過程中,拿到球的人除了可以表達想法之外,也可以「邀請」他人說話,然後把球丟給他。受到邀請的人,如果暫時沒有想法,或不想發表想法的話,也可以說PASS這個團體除了尊重大家有同等的發言權之外,也尊重有人想保持沈默的權力。

 

E.評估:「大拇指」評鑑法或回饋單

     評估(evaluation)之目的在於使學生能享受團體探究的討論過程,並且從中受益。評估能建立學生自省思考能力和自我了解的心智習慣,所以其評估的重點在於「團體(Community)」與「探究(Inquiry)」;「團體(Community)」重視安全、傾聽與參與,「探究(Inquiry)」持續專注、深入問題、習得新知、挑戰想法和保持興趣。評估方式有「大拇指」評鑑法和請學生完成回饋單。

a.thumbs up, down, middle

課程結束之前,讓所有的成員高高舉起拇指表達他們對當天課堂探究的看法。覺得好的人可以高高地把拇指朝上,不好的人可以將拇指朝下,覺得還好的人則是拇指持平(過程可以請學生表達看法)等 。

b.回饋單範例

 

 

     團體探究強調自省和自我評估,希望透過團體探究的過程提升自省能力,而「自我評估」不重視外在測量評估工具檢核的有效性,而是在探究歷程中加入評估的要素,讓評估成為究的一部份,透過自我評估強化了探究團體所重視的核心價值。

 

「思考心智圖法」應用於閱讀和寫作教學

     2012年寒假,計畫主持人曾到美國夏威夷州進行移地研究,學習兒童哲學團體探究法。在某一次到中學觀時,看到一名老師用心智圖教導閱讀落後的學生進行閱讀理解,老師在繪製心智圖時,用了夏威夷兒童哲學(P4C Hawaii)所推廣的幾個思考技能,例如推論和證據。回國之後,主持人進而發想是否有一種心智圖能同時結合團體探究法中的思考教學與閱讀心智圖,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可能作法呢?

雖然心智圖已經是許多人熟知的教學方法,但計畫主持人研發的「思考心智圖」,是將重要的思考小技能融入心智圖的繪製,讓心智圖中概念與概念的關係,得以清楚的呈現,除了透過思考讓學生掌握文本大意和延伸意涵之外,也同時協助協助學生內化重要的思考技能。

 

1.何謂思考心智圖?

一般的心智圖(mind map 或concept map)強調文本事實的呈現和文意的理解,以連想和資訊擷取為主。而思考心智圖(thinking mind maps)希望以文本語意的理解為基礎,並進一步開展學生對文本的詮釋與思考。心智繪圖的重點在於協助學生認知文本重要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與意義連結。作法是將「夏威夷兒童哲學」發起人Dr. Jackson的「Good Thinker’s Toolkit(思考工具箱)」中的思考技能融入心智圖之繪製。

Jackson以WRAITEC總括思考技能之內涵,內容包含:澄清語意(What?)、說明理由(Reasons?)、檢視假設(Assumptions?)、得出推論(Inference?)、舉例(Example/Evidence?)、反例(Counter-example?)、驗證真實性(Truth?),Jackson將以上思考技能用英文縮寫代取,而主持人全部以符號的方式呈現,並以此符號連結心智圖中「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透過思考心智圖的製作,學生可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與詮釋,內化思考技能,開展想像力

 

2.思考技巧的符號化

思考技巧的符號如下:字意(IDUS)、理由(:)、前提假設(?!)、得知/推論(→)、真實/正確性(?/ˇ/〤)、例子(E)及反例(З),思考技能「具像化」能協助學生掌握文章的思維脈絡,也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檢視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3.思考心智圖閱讀與寫作教學的三階段

(1)確立語意:我想知道

            學生提出不了解的字意或詞意

(2)大意分析:我知道、我想到

      學生由課文中找出重要的事實描述;經由描述,學生可使用思考家的小技巧延伸出某些想法

           *第一階段寫作時間

(3)延伸個人想法:我學到

      選擇與文本相關的主題,經由團體討論與分享,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瞭解與反思,而形成自己的心得。

           *第二階段寫作時間

 

三階段的心智圖範例:

(1)確立語意:我想知道

 


(2)大意分析:我知道、我想到
 
 
(3)延伸個人想法:我學到

 

 

 

 

 


「團體探究法」與「思考心智圖法」閱讀教材的選用

     閱讀教材的選用:請大學端師資生先跟據自己的教學或學習經驗提供閱讀書單,經過主持人及部份大四學長姐閱讀後,提供建議與回饋;同時,主持人已利用週三下午研習時間收集夥伴小學的夥伴教師之建議,目前閱讀教材蒐集的文本內容和議題包含:與生活貼近且具知識性的國語日報、激發小學生想像力的短文讀本(例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版之貓人)、深化國語文教育之國語課本(特別針對課文文末具開放性問題的文本)、及頗獲好評之繪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