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四
多年級教室(multi-grade)的師資專業增能與課程發展協作:偏鄉小校教學創新模式之建構
執行策略與方法
基於本計畫之背景與目的,本計畫之執行策略與方法有二大主軸。第一主軸為多年級師資的增能培訓。第二主軸為多年級教室的實際運作。
在第一主軸方面,本計畫將以雲林、嘉義兩縣之在職教師及本校師資生為對象,辦理多年教室教學專業知能培訓,洽請並透過兩縣之教育處協助行文所屬各六班以下國民小學,遴派教師參加;並遴選本校獲得卓越師培獎助學金之師資生,參與本項多年級師資培訓。在第二主軸方面,將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徵求、遴定有意願參與多年級教室運作的學校,進行本計畫之實踐基地。茲將兩項主軸之執行策略與方法進一部說明如下。
(一)多年級教師之培訓、增能:預定於103學年度上學期辦理多年級師資培訓。研習課程共計30小時,規畫於每周三下午於本校舉行,每次三小時,預計辦理10周次之系列性研習。研習內容包括:1.多年級教室的理念與趨勢,3小時。2.多年級教室的教材編輯,3小時。3.多年級教室的班級經營,3小時。4.多年級教室的課程組織,3小時。5.多年級教室的教學設計與評量,6小時。6.多年級教室的自我導向學習,3小時。7.多年級教室的親師互動與社區關係。8.多年級教室學習情境佈置,3小時。9.多年級教室課程、教學與評量實作,6小時。
前述多年級教室師資專業知能培訓課程之安排,係根據下列考量而為之。
1.多年級教室的課程教學任務
多年級教學必須轉移傳統對學習與教學的哲學觀點,亦即從強調學習者同質性及教師規約標準化的編配教學,轉而去體認學習者的多元差異,及其需要差異化的指導。差異化意味著一位教師如何對不同或不同組別的學生安排學習。包括不同教學科目、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習活動、不同學習成果的設定都是差異化的選擇。當然這也不是要去否定全班式教學的方法,而是教師要能考量學生、教材、同儕、小組學習、與自主學習等各種要素,去靈活運用從標準化到差異化的各種可能教學形式。
多年級教學需要充足的學習材料支持。以便能讓教師在與一個小組互動時,另外的組別是在做個人、配對或小組在進行自己的活動。新學校模式( The Escuela Nueva programme)就是利用每一核心科目的學習指南導引個別學生進行學習。單僅僅是提供學習材料並不足以保證學習品質。自主學習材料必須具有高品質與關聯性,以便讓教師能統整編排在教學策略之中。
2.課程規劃
多年級教室的課程教學可採取三種型態:
(1)共同時間表:學生在同一時間都學習同樣的科目,但分成年級組別,依年級組別與進度學習功課。
(2)學科交錯表:學科交錯於功課表中,每一年組別在同一時間學習不同科目,有的科目需要密集的師生互動,有的則是不太需要。不同需要互動程度的科目相互對應。
(3)學科組群表:同一時間所有年級學生學習同樣科目,諸如音樂美術宗教等科目適合。
本計劃之學習領域組織與課程節數編排將依「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各領域與節數之規範,考量教師編制與學生人數;學習資源與學生需求等學校內外條件特性,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課程組織方式。
在課程設計方面,迷你小學教師的責任是修訂課程以符合特定學校與社區的需求。教師必須事先知曉學生、家長、行為表現及社區需求。而也要基於學生已經知道的、熟悉的作為起點,以擴展到他們尚未了解的。在多年級教學,必須調整國定課程以符合教室中各種組群的需求。教師要如何做?如何安排課程,以讓學生都能達到年級應有水準。
基於多年級的學生需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主題、單元或題材規劃作為年級組群中的共同活動,主題選定後,可依不同年級設計分級活動或作業。依序學習不同的深度。例如環境教育議題,可以「防治土石流」作為閱讀課與活動的二三年級的共同主題。
在教材編輯方面,多年級教師應該體察在社區中的學習資源比比皆是。或者跟家長、社區單位人士共同來開發從社區可以取得的資源教材,才以編製組織成為課程。在許多鄉下地方,天然的手染;橡膠、種子、樹葉、地方民俗傳說、傳統技藝都是垂手可得的資源。在多年級教室中,基於學生獨立學習的需求,事實上是需要更多的學習材料。教育行政當局、公部門需要彼此合作,教師要能夠從各個單位取得這些資源,也可以跟家長會、社區甚至學生合作,提列所有可以取得的資源,轉化編製成可用的教材。
3.教學規劃
多年級教室需考量學生數、成就水準的差異,靈活安排學生學習經驗與變化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可以視需要,選擇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等不同策略,如講述、討論、團體探究、同儕教導及自我導向學習。其中自我導向的特定策略包括:鼓勵學生設定自己學習與發展的目標,及規劃達成的策略。許多研究顯示當學生能夠為自己所設定的目標而努力,比起教師替他設定的目標會更努力與積極。自我導向學習不僅是採取主動,更意味著個體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個體的行為是自我決策下的產物,而不是依循自己的條件。基於自我的主動性與責任完成任務。
教師必須在教學前中後給予學生掌控自我的學習機會,以培養其自我導向能力與個人效能感。這並不是要給學生做所有的決定,也不是課程都是要和學生個人生活相關聯,如同60年代的兒童中心課程。自我導向學生與效能所強調的是學生能在特定的策略中學習與參與,給予做決定與自我進行問題解決的機會,而毋需時時加以規定或指示。自我導向學習也是提供學生自我有效處理訊息的策略,以成為有信心、有自我效能的個體。尤其是要養成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思考與學習歷程進行反思的個體。
4.課程教學運作原則
(1)教室組織:
編排與組織教學資源及物理空間,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彼此互動交融與自主學習。
(2)班級的課表與常規管理:
要能發展與實施有秩序、穩定的作息時間,以提供清晰明確的行事進程與教學活動型態,尤其要強化學生自我學習的責任及彼此的交互依存與獨立 自主能力。
(3)課程教學規劃:
課程與教學的設計安排與實施,要能善於編配時間,查察學生需求,俾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與自我導引學習。
(4)分組教學策略:
以最有益於教學品質為考量,靈活安排跨年級或年級的分組型態,讓學生可以相互合作與交融。
(5)自我導引的學習技能策略之培養:
強化學生自主獨立學習能力及重視學習效率,視需要以個別或團體形式學習。
(6)同儕教導:
要能規劃與安排跨年級的小老師策略,教師在同一時間不可能兼顧到所有學生,建立明確的小老師制度與規則,讓學生知道可以做什麼及運作的制度規範,讓教師有更多時間滿足個別學生需求。
最後,在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方面,評量是根據所訂定的目標檢核其進展的情形。在學校裡評量是持續的過程,教師運用各種教學與評量法,以了解學生的進步情形。其中形成性評鑑是應用於每天的課堂之中,以了解學生對教法的反應及資訊的吸收情形,以作為後續課堂的改進。
本計劃依據教育部101年所頒布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及嘉義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作業要點為基礎,並考量多年級教室的特性進行學生學習成就評量。多年級教室的教學評量關注個別差異,評量是注重在了解個別學生的進步情形。因此教師與學生必須定時與經常性地進行形成性評量,並以頻率更高地方式與家長傳遞,使其了解學生的學習進步情形。教師透過為每位學生編訂學習指引的設計,在學習材料中內建評量的任務,以了解學生精熟程度是否足以進行下一階段會進階到更高年級的學習。
(二)推展偏鄉迷小學多年級教室之運作:本計畫之第二主軸:發展偏鄉小校課程教學新模式之執行策略,預定嘉義縣政府合作,選定一所偏遠迷你小學,作為多年級教室之課程教學運作的重點基地。藉由該校教師之參與多年級師資培訓,實際進行多年級教室課程教學運作,以評估多年級教室之及運作成效。本項計畫預計於103學年度8月展開,開始。實作歷程,執行策略之環節包括:
1.需求評估,了解學校現勢與學生學習現況與需求。以期後續所規畫之多年級教室課程教學相關方案,能在學校實際情勢與學生既有之學習基礎,持續進展。整合課程發展委員會、家長會及相關家校合作組織,研商學校興革事宜。
2.設定多年級教室環境之人力與物力支援架構。多年級教室之運作,需借助有別於傳統制式的人力資源與教室空間規劃,在取得實作基地學校的同意與縣府的協助下,進行相關資源的妥適配置
3.導入多年級教室師資之增能與培訓。經由實作基地學校師資以及本校卓獎師資生多年級教室之專業增能培訓,使本多年級教室之運作獲得可靠的人力資源。
4.設計與籌編多年級教室所需的教材資源。設計同時間、同一教室之不同年級學生學習,所需之教材及各項書籍、實物與電子資源。
5.規劃與實施有品質的課程組織與教學進程。藉由適切的課程規劃、有效教學方法的習得,實際進行多年級教室之課程教學運作,進行中及時給予支援與協助。
6.建置與實施成效評鑑機制。內部評鑑機制與作為有:
(1)每學年制訂學校發展計畫書,含辦學理念、現況評析、年度目標、課程計畫與重點方案。
(2)例行性教師集會中針對課程教學成效及相關行政事宜進行檢討。
(3)以個案管理策略,對每位學生在道德、社會、情緒、生理與認知發展表現,建置評估檔案,呈現學生學習成效的表現與達標情形,定期提送學生學習成就通知書予家長。
(4)學年進行家長意見調查,包含學校課程規劃、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表現。
(5)持續辦理教師增能活動,建制教師教學評鑑檔案、課程教學行動研究。
此外,定期或不定期接受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訪視與輔導。學年末邀集教育行政主管、學者與實務專家,到校訪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