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一

創新閱讀寫作教學法融入教學實習的全面性學習計畫:以大學與小學的夥伴協作精進師資素質

 
計畫目標
 

本計畫的理念是促成大學與小學端所有的參與者(包含師資生、大學端教師、小學端夥教師及小學生)之全面性學習,其意涵是多層次的:

(一)「全面性學習」指的是師資生學習「團體探究法」與「思考心智圖法」的完整歷程

一般師資培育的職前課程很難針對某特定教學法,提供學生很多練習的機會,因此學生無法內化所學,大多只停留在理論層次的理解。參與計畫的大四師資生從學期初一開始接觸團體探究法與思考心智圖教學法,過程中經歷不斷的實做演練,透過做中學不斷地累積經驗、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到最後內化此教學法背後的學習觀與思考技能,這樣的學習歷程不撤是完整且深入的。

 

(二)「全面性學習」指的是大學師資生的實地學習與實作教學

一般大四的「教學實習」最常見的作法是讓師資生不定時到鄰近國小觀摩不同的課堂教學,或自訂主題在課堂裡進行試教。這個計畫讓師資生得以每週到國小實際現場接觸現職老師和學生,可以豐富他們對教育現場的瞭解;更重要的是,他提供學生做中學的經驗,豐富的實際教學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

 

(三)「全面性學習」指的是大學師資生之間的合作、對話與協同學習

一般教學實習的課程裡,師資生在全班面前進行試教時,由於每個人選擇的課程主題不一,同儕之間對話與激盪十分有限。本計畫將大學大四師資生分成13組,每組有三人,分別負責一群國小四五六年級混齡的學童,每次帶讀的文本由一組學生規劃,讓其它組同學配合教導,所以大家的教材和教法是一樣的,因此可互相討論並分享教學過程中的發現與問題解決,增加師資生的協同學習的專業知能。

除了組間的合作,組內的合作與協同也很關鍵,因為本計畫規劃讓師資生每三人一組,每組負責帶領15個小學生,在團體探究過程中,共同擔任引導討論的角色,需學習培養彼此的默契;在運用「思考心智圖法」的過程中,每人負責三段教學法中的某一階段教學,每個階段的教學互有連結,因此師資生必須密切關注他人的教學成果,以進行下一階段。整體而言,師資生彼此之間的觀摩與合作必須十分緊密。本計畫的教學安排,可以補足一般教師之間缺乏對話與協同學習的缺點,讓職前師資生提早學習專業對話和成長的相關態度與技能。

 

(四)「全面性學習」指的是大學教授和師資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計畫主持人所研發與改良的「團體探究法」和「思考心智圖法」,之前曾在實際的國小營隊中執行過,也得到良好的迴響,也得知小學生對這樣創新的教學法,反應很熱絡,經由小幅度的活動嘗試,過程中也透過大學生的參與及問題得到建設性的回饋,激發主持人將此教學法的實際運作方式規劃地更細緻、更具體、更多元。若能進一步透過本計畫,讓此教學法的實驗方案擴大規模,讓師資生帶領的學生人數由先前的一組五人,增加至一組15人,為配合教學人數的增加,適當地引入分組學習與協同學習的模式,可以使此教學法得到更廣泛與普遍地運用。簡言之,計畫主持人透過學生的實作經驗與他們一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也算是一種另類的臨床教學,是一種與學生合作的教學實驗。

 

(五)「全面性學習」指的是大學師資生和小學端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

本計畫的大四師資生將帶領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閱讀寫作教學法進入國小現場,本計畫會會邀請兩所夥伴小學的13位現職老師(以下稱為夥伴教師),邀請每位夥伴老師一學期實際到教學現場觀課兩次,並與師資生討論當天的教學。過程中的觀摩和討論,可以促進雙方的成長。透過觀摩師資生的教學嘗試,小學端老師得以間接觀察此兩種創新教學法的特色,也可以刺激他們在自己的教學中融入此教學法的基本元素。大學師資生亦可以透過現職老師的回饋,提升教學技巧與班級經營技巧的掌握度。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學習的正向支持關係。

 

(六)「全面性學習」指的是大學教授和小學端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

計畫主持人邀請國小端老師參與此計畫之前,會利用週三下午教師進修的時段,先跟兩校夥伴老師介紹「團體探究法」和「思考心智圖法」,希望引發教師參與的意願,並召募願意參與計畫的老師成為夥伴教師。透過過程中交流,也可以蒐集老師們的意見、問題和想法。之後,小學端老師開始觀摩大學師資生進行教學時,會安排檢討會,讓老師之間彼此分享與交流觀課心得,也會讓小學端老師們和計畫主持人一起討論給予大學生的回饋建議。大學教授和小學端老師可以透過這樣的交流方式,達到相互學習的效果。

 

(七)「全面性學習」指的是小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

參與計畫的四五六年級小學端學童分組方式是採混齡分組,進行「團體探究法」時,學童分組,針對教材文本進行討論,由於「團體探究」以問題為導向,透過團體成員間彼此的討論與對話,共同探究問題,有助於形成民主社會中的社群生活和溝通方式,此外也益於培養學童的表達、獨立思考及反省能力。

進行「思考心智圖法」教學時,小組之間會有針對不懂的字詞和文句,讓組員之間有彼此討論的機會。組內國語文能力較佳的學生,或比較具有經驗的高年級學童,就能提供鷹架作用,讓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得到解答。另外,全班分享時,也可讓組內較善於表達或個性外向的學童發揮特長,帶領全組進行公開分享。這種差異性教學,十分符合十二年國教讓每個學生有機會成為亮點的教育理念。四五六年級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也可以促成學校整體正向支持氛圍的提升。